手机版

您好,欢迎来到倍可医生儿童成长顾问网!请 登陆   免费注册

最专业、最贴心的儿童成长顾问平台

微信:ifencl

QQ:2105179961

微博:@倍可医生网官博

当孩子被伙伴“拒绝”时

发表时间:2014-10-24 21:02:50.0

这个时期的宝宝在跟其他小宝宝一起玩耍的时候,有时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,比如说拒绝别人一起玩,拒绝别人玩自己的玩具等等。其实宝宝自私的行为是为了进行自我保护,在以后不断的社交中会得到很大的改善。

洋洋和丫丫带着自己的玩沙工具,在沙地上不停地挖呀、划呀,玩得热火朝天。两个妈妈则在一旁交谈。好一幅温馨的画面!

嘉嘉和妈妈也来了。见到洋洋和丫丫在玩沙,眼中露出羡慕的神色,看得出来,嘉嘉也想和他们一起玩沙。他先在洋洋和丫丫跟前转了好几圈,然后蹲在洋洋旁边,伸出小手准备拿洋洋的小铲时,洋洋大声叫起来:“不!”洋洋的妈妈连忙对洋洋说:“小弟弟也想玩,你们一起玩,好不好?”“不好!”弄得妈妈很尴尬。

嘉嘉被拒绝后,并没有轻易离开,而是耐心地观看并等待合适的时机。又过了几分钟,丫丫正在将沙子装入蛋糕盘做一个大蛋糕。嘉嘉观察了几分钟后对丫丫说:“我们做个好朋友吧!”丫丫一边继续在往蛋糕盘里装沙一边回答说:“好的。”

嘉嘉拿起小杯子和小调羹,开始往里面装沙,说:“我在做冰淇淋。”“我在做蛋糕。”丫丫回答道。

丫丫转头对洋洋说:“我们这里是麦当劳,对不对?”

“对!”洋洋说。

三个“麦当劳叔叔阿姨”继续着他们的游戏,直到他们的妈妈觉得该回去吃饭了才结束。

宝宝为什么想交往

宝宝长到一岁半的时候,你会发现,他已经不满足于和爸爸妈妈厮守在一起,他开始渴望有自己的小伙伴!接近同龄群体的需要,是人最强烈的社会心理需要之一。在加入群体之后,人在情感上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。宝宝天生地具有这种主动去交往的能力,在人群之中,他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人可以作为他的同伴,给他带来快乐。

心理学告诉我们,孩子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、在和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,可以提高其认知、动手和社会交往能力。但宝宝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这些,他要的只是“在一起玩”的感觉和体验。正是如此强劲的情绪驱动,使得嘉嘉在被拒绝之后,仍然再尝试接近。

宝宝为什么拒绝别人

虽然宝宝有合群的需要,但在实际交往中,往往不能接纳对方,表现得很“自私”,动不动就对对方说“不”。

宝宝“自私”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。此时的宝宝已经有了明确的“我的”概念。不仅玩具、食物是“我的”,而且,自己玩耍时所占的空间也是“我的”,不容别人侵犯。只有在确信别人没有恶意、不会侵犯的时候,才能对外开放。

这种宝宝“自私”也是宝宝进行自我保护、防止被别人伤害的一种非常好的策略。但成人往往不太了解。就像洋洋,一开始并没有把嘉嘉看作同伴,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正在“侵犯”自己成果的“破坏者”。所以在嘉嘉试图接近时,被洋洋拒绝了。洋洋并不是拒绝合作和分享,而是在保护他和丫丫共同的游戏空间。

宝宝在“被拒”中学习交往

的确,大多数时候,尤其是刚开始,宝宝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。就像嘉嘉一样,他会在交往中吃不少“闭门羹”,有的还会厮打起来。这时,大多数父母一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和别人分享,一边体验着一种焦虑。

对于一个既想和小伙伴一起玩,又有强烈的“我的”意识的孩子来说,他会体验到非常强烈的由“自私”心理和“在一起”的需要交织而成的心理冲突。

但是对于宝宝来说,无论是自己的心理冲突,还是伙伴间的冲突,都能积极促进他的心理和社会交往技巧的发展。宝宝认识到,宝宝“自私”虽然保护了自己,但也带来了孤独;而跟小伙伴一起玩带来了快乐,物品的所有权还是自己的,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。

宝宝被“拒绝”,并不是一件坏事。相反,这种拒绝能促使宝宝坚持性的发展和社交策略的变换。我们看到,嘉嘉在被拒绝以后,仍然在试图接近,他使用了多种策略,比如一开始,他想通过“非言语合作” 的形式直接参与游戏,在被洋洋拒绝以后,他又观察了一会儿,尝试更委婉的方式——“套近乎”,试着用建立“朋友”关系来消除对方的戒备。最后我们看到他成功地加入了游戏。

宝宝拒绝伙伴时会很直截。无论是拒绝被拒绝。父母可能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,总觉得是自己的教育不周。但是,宝宝会从直接的“拒绝”中,明白对方的心思,从而发起更“委婉”的进攻。他似乎知道如果很直露地说“你们在玩什么?”“我可以加进来吗?”会遭到拒绝,他也很少使用这样直接的策略。在和同伴交往时,他似乎知道对方的戒备,而策略的发展就是试图去消除戒备,让对方知道自己并不是个“危险人物”。